中国商务新闻网 科技应造福全人类,而不应成为限制或遏制别国发展的武器。近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为保持技术优势,频频对中美科技交流设置障碍。这既有损全球科技发展进程,也会反噬美国自身。中国将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与世界各国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为改善民生福祉、解决全球挑战提供支撑。
一、美频频为中美科技交流设卡
近年来,美国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既有意愿也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美国为保持其全球科技主导地位,针对中国采取了包括出口管制、外资安全审查、人员签证限制等一系列严苛的封锁措施,推动中美“科技脱钩”。
2018年,美国就发起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以所谓的“盗窃商业秘密”和“经济间谍”案,致使30多名科研人员遭受无辜指控。2020年5月,美国白宫政府网站发布总统公告,规定毕业自或来自“与中国军方有直接联系”院校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将被禁止进入美国。2022年10月,美国又通过芯片法案以及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全面限制“美国人”参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继续在芯片领域通过对人的管制、打压,以破坏全球产业链的方式,遏制中国的技术发展强大。
美国一系列设卡的行动,重创中美间正常的科技交流合作,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权主义行径。
二、美霸权行径伤人伤己
美国科技霸权主义行径违背了科技发展的规律,既严重阻碍中美科技合作双赢目标的实现,也无益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美国的做法是害人害己,难见成效。
为科技交流设限将反噬美国自身科技发展潜能。一直以来,开放合作在技术研发中发挥基础作用,是推动科技革命的关键因素。美国的技术优势也得益于国际合作。2022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持有临时签证的国际学生占美国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数学和统计学博士学位人数的一半以上。正是这些来自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顶尖科技人才,推动着美国科学事业充满活力。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研究表明,外国科学和工程人才贡献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到1.9%。但美国近期为科技交流设限的行动正促使美国科研人员退出国际合作。2021年9月美国物理学会(APS)调查结果显示,美国近五分之一的物理学专业人员已经选择或被指示放弃与非美国同行的合作机会。2021年《自然》杂志对美近2000名科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93%的人认为限制与中国合作将对学术界产生负面影响。为科技交流设限无疑将导致美国错失获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机会,减缓科技发现和创新的整体步伐,抵消了开放科学为美国带来的关键竞争优势。
为科技交流设限将打乱全球科技合作生态。中美科技交流从硬件到软件,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研发,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优化巩固推进。中美共同参与的基因组研究、量子计算、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让两国互惠共赢,更让全球共享福祉。而近期,美国不仅单方面切断与中国的双边合作,遏制依赖于全球化发展的半导体、生物技术等产业,还胁迫盟友,逼迫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二选一”。这势必对全球规模经济和创新潜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削弱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以及全人类获得福祉的权力。近期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接受采访时就指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一些国家转向保护主义,如果世界分裂成两个贸易集团,从长远看将导致全球GDP损失5%,一个分裂的世界会是一个代价高昂的世界。如果失去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将在世界分裂的情况下崩溃。
为科技交流设限难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政客紧盯短期利益,置本国和世界各国长远利益于不顾,必然不得人心,更难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在美着重遏制中国的人工智能方向,2010至2021年间,中美学术论文跨国合作几乎保持每年1万篇的合作数量,即便在2021年受美限制影响数量有所下降,也仍然是美英合作数量的3倍。尽管一直面对美国的遏制,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仍不断获得提升,2017年排名第22位,2020年排名第14位,2022年排名第11位,是唯一一个进入前15名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各国各界的反映也非常务实,美期待的效果并没有发生。例如,RISC-V架构授权组织RISC-V基金会为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决定从美国搬迁到瑞士,这是鲜明的“用脚投票”。
三、中国力促与全球科技合作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因此,即使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仍展现大国担当,始终坚持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一方面,中国坚持开放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最新科技力量。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十三五”以来,通过政府间合作,中国共支持与6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合作,涉及农业、能源、环境、资源、信息通信、生命健康等领域,共支持立项项目近2000项,项目总经费近100亿元人民币;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已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等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国的创新努力正在为世界各国带来红利。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能够推动新技术在更大范围得到应用,实现创新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与中国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在高铁、疫苗等高精尖领域,能够更多地获得新知识、拥抱新技术,切实提高发展速度。2021年11月和2022年11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两次通过中国牵头提交的《在国际安全领域促进和平利用国际合作》决议,开启了在联合国框架内就和平利用等问题开展开放包容对话的新进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和平利用科技的合理诉求和强大攻势。中国的态度和行动彰显了大国责任,我们正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行动,通过攀登科技高峰引领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克服困难、团结协作战胜共同挑战。
另一方面,美国也需要与中国等各方保持通力合作,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美国是第一大经济体,科技第一强国。更开放的科技合作是美国社会的广泛共识。《美国与国际科学的未来》报告提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着无止境前沿的领域,是一项真正国际化、需要广泛合作的事业。”这意味着美国要在所有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从国内外科研红利中获益,就必须开放,亟需推进跨国合作。2022年11月1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NASEM)举办研讨会,学术界领袖表示,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科学界普遍担心,美国政府当前不断升级的安全措施会扼杀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创新和开放要素,最终将阻碍科学发展。2022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最大的非营利性、综合性民间科学组织之一——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续签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合作谅解备忘录》,显示了中美两国民间开展科学交流合作的强烈意愿。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鉴于中美两国具有很强的科技互补性,未来两国的学者和企业仍将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也必然会督促两国政府合作壁垒,打破封锁,共同为全球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张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